张海鸥,首席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3D打印学术带头人,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特种加工学会理事长、中国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多年来,张海鸥教授主持完成总装预研、军品配套重点项目、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发表论文20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与装置获得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是我国独创的、国际领先的大型高端金属复杂锻件优质高效低成本增材制造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成形工艺及设备开发、难加工零件与模具数字化无模制造装备、技术与CAD/CAE/CAM、机器人成形加工装备技术与CAD/CAE/CAM、机器人等离子熔射制造燃料电池、生长成形过程模拟、空间大变形金属/光缆线成形模拟、绿色能源SOFC燃料电池的高能束数字化制造等。
目前与西飞国际等军工企业合作,与浙江省知名企业共建研究所,推进上述技术的实用化并取得积极进展;开辟了创形创质并行数字化制造重点前沿研究方向,创建了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40人组成的学术梯队;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华为奖教金,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人获湖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研究成果奖等奖励,并获校首届科技十佳。
王桂兰,总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北京科技大学压力加工系讲师,1994年-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金属工学科博士后研究员,师从日本塑性加工学会会长木原淳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113人才工程”从日本东京大学引进的百名人才之一。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项目两项目、国防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若干。在中国科学、美国应用物理、金属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曾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 王桂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创形创质一体化短流程制造理论与新技术、塑性与快速熔积生长成形过程数值模拟、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材料成形CAE/CAM/CIMS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主持承担了“等离子熔射成形虚拟制造系统”、“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等离子熔射制造”、“高温材料零件的等离子激光复合快速成形技术”和“金属和光缆线捻制成形数值模拟及高强度低扭钢丝绳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与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作为主要成员曾参加完成了“等离子机器人数字化熔射快速制模技术与设备”、 “等离子激光复合直接精细制造金属模具技术基础”、“宝钢热送热装一体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板带钢冷轧CAE系统”、“异步轧制板带钢的组织性能预报与控制”等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日本专利各1项。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教材《材料成形新方法与理论》、《材料成形计算机模拟》 代表性论文:《钢丝绳成形过程共转坐标系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主要研究方向:“高温材料零件的等离子激光复合直接成形技术”(国家863项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立体梯度复合电极的等离子数字化熔射制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等离子熔射制造 ;机器人数字化成形CAD/CAE/CAM系统的开发;高能束直接精细制造高性能零件的组织性能预报与成形质量的智能控制。金属基复合材料零件与模具的快速制造特种能量场成形加工。
主要成果:国家863项目,“支持长寿快速模具设计与制造混态场仿真与智能优化系统”(2007AA04Z1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离子熔积与微连铸连轧复合直接精确制造高性能零件”(51175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离子混相数字化喷射制造燃料电池复合功能立体模块”(5067508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宝钢炼钢-连铸-热轧热送热装一体化生产管理系统”。